Powered by Typecho)))
Optimized by EAimTY
最近有用户说服务器上无法访问带空格的目录和文件,原因是apache默认只支持拉丁语的url,google下
就是在linux下通过apache访问中文(据测试,日文也可以)的url路径的模块.日本人开发的,不要太愤青了哦。
我的环境:centos5,httpd 2.2.9
测试通过.
注意:需要mod_headers的支持(一般默认apache编译已经有了,所以在有的modules里看不到。)
Url:http://webdav.todo.gr.jp/
1.download and patch
cd /zh/src/
wget http://webdav.todo.gr.jp/download/mod_encoding-20021209.tar.gz
#download patch
wget http://webdav.todo.gr.jp/download/experimental/
mod_encoding.c.apache2.20040616
tar -xzvf mod_encoding-20021209.tar.gz
用新版本mod_encoding.c覆盖
cp mod_encoding.c.apache2.20040616 mod_encoding-20021209/mod_encoding.c
#download patch
wget http://www.aconus.com/~oyaji/faq/
mod_encoding.c-apache2.2-20060520.patch
cp mod_encoding.c-apache2.2-20060520.patch mod_encoding-20021209/
cd mod_encoding-20021209
patch -p0 < mod_encoding.c-apache2.2-20060520.patch
2.install iconv-hook
安装mod_encoding前首先需要安装iconv_hook。
cd /zh/src/mod_encoding-20021209/lib
./configure
make
make install
一直以来对类 Unix 系统都没有太深入的研究过, 许多问题不求甚解.
例如这个关于文件系统目录结构的问题:
/bin 和 /sbin 的区别是什么?
/bin 和 /usr/bin 有什么区别?
/lib 和 /var/lib 又有什么区别?
更奇怪的是为什么 /usr/local 里面又有一套 bin lib?
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Filesystem_Hierarchy_Standard
以下标准不是硬性的, 也就是说每个变种都或多或少的有所违背, 但总体上还是保持尊重.
/
根目录, 文件体系的入口.
/home
用户自己的根目录.
/root
root 帐户的 home.
/bin
binary 单用户模式必需的可执行文件, 也就是所有用户都要用到的.
/sbin
system binary 系统必需的可执行文件.
/lib
library 一些库文件, 供 /bin 和 /sbin 使用.
RHEL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好处是,Red Hat有较为完整严格的QA测试过程,可以保证发行版质量;与硬件厂商有紧密的合作关系,可以保证硬件兼容性;有一批内核Hacker,可以保证新问题不断得到解决。自从用了RHEL,腰不酸了,腿不疼了,一口气能上机房五楼——相比2003年那时候用的Red Hat Linux 6.2/7.3,现在OS层面的问题已经很少让我们头痛了,不是么?
至于选择服务器Linux发行版的替代品,我认为,首先得明确我们的标准。当下Linux发行版种类繁多,就像满地奔走的plmm们,你选哪一个做gf比较合适,总得有个标准才好筛选。若是随便抓一个来,难保将来不会后患无穷。:P 言归正传,作为理想的服务器操作系统,我们究竟需要它具备哪些素质呢?
1. 稳定性。服务器上跑应用,OS首先要稳定。考核运维的指标动辄4个9、5个9,应用稳不稳定有QA管着,OS不稳定,SA都得去跳楼。
2. 可靠性。开源软件的下载页面为什么要列出那么多MD5SUM、SHASUM校验码,而微软的下载页面上从来看不到这些东西,就是因为开放了源代码,万一不小心被人从CVS里钻进去放个后门、rootkit之类的,不加验证地装上之后,服务器集群就成别人的僵尸军团了。
3. 兼容性。硬件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,双核才刚出来没多久,四核、八核之争又开始锣鼓喧天地热闹上演,如果OS不能保持与新硬件兼容,那么我们也会很痛苦。
4. 高效率。机架空间越来越少,运维费用越来越高,我们只有榨干服务器的每一点性能,来节约成本。服务器操作系统是否能充分发挥硬件的性能优势,是需要考量的重要指标。
5. 可持续。如果依赖于某个发行版,而这个发行版的支持公司政策/社区支持不太稳定,要么像Red Hat、Novell那样张开血盆大口,随时准备吃人;要么像某些小发行版,只靠那么几个人,没有严密的组织,高兴起来搞一搞,不高兴就突然散伙,对我们也是很大的威胁。
依据以上五项标准,我们就可以对当下流行的十大发行版进行筛选:Ubuntu、Mandriva、Xandros Desktop均专注于桌面应用;Knoppix和MEPIS Linux是Live CD;Fedora和Gentoo属于Linux玩家操作系统,稳定性欠佳。因此值得推荐的是:
1. CentOS:完全基于RHEL相应版本的源码包build而成,Red Hat毕竟受制于GPL,万一哪天开始拿不到二进制ISO了,Red Hat还是要乖乖拿出完整的SRPM,经CentOS组织重新build、测试、打包后,我们便可安心使用。
2. openSUSE:既有德国人的严谨、又有Novell的赞助,该组织的生态环境较适宜高质量Linux发行版出产,据说腾讯近来也在用这个发行版。
3. Slackware:最古老的Linux发行版,多年的制作经验,以高稳定性、低bug率著称,腾讯一直在用。
4. Debian:完全由自由软件组织运作的Linux发布版,只比Slackware年轻一岁,Linus Torvalds推荐。比较稳定,只是更新速度较慢。时下流行的网络虚拟世界Second Life就运行在Debian上。
5. FreeBSD:虽然不是Linux,但是该发行版组织十分严密,又有Yahoo、新浪等成功使用经验,最近几年来在效率方面有很大的提升,是一款又稳又快的优秀操作系统。
用户群最多的 VHCS. 而 Web-CP,DTC和SysCp也都有许多用户
功能最强大的 GNU Hosting Helper 支持机群,文档,订单
单机版本功能最强大的是ISPConfig
结构最好的 SysCP, 采用类似结构的有Web-Cp,DTC,VHCS
结论
大型IDC,推荐GNU Hosting Helper,备选ISPMan
单台主机,推荐 VHCS2,备选 Web-CP,DTC,ISPConfig,WHT,RavenCore(推荐程度依次降低,其实这几个系统都不错,看个人的喜好了)
DTC是一个即适合单机使用,也适合集群使用的主机管理系统,Apple欧洲公司就是选用这套系统在Mac OS X上使用
共性(所有主机管理系统实现的功能)
1.资源限制:磁盘限额,网络带宽(对并发数限制都做得不好)
2.建立一个a domain时, apache 和mta 会自动配置
3.用户可以增加子域名
4.用户可以设置邮件别名和转发
5.用户可以建立和管理ftp用户
6.所有的东西都会放到MySQL数据库里面,然后有些信息会从数据库 生成到 配置文件.conf
7.支持用户界面的本地化,尽管很多都没有相应的语言包
8.一个GUI的前端写数据到数据库中,一个后台守护进程从数据库读取配置信息写道配置文件,或者建立相关的目录/文件
缺点
文档不完善
控制不够详细
没有订单系统,或者不够完善和CMS系统新闻发布等一个IDC所需要的东西(有部分系统实现了这两个个功能)
有些不支持域名注册API借口
有些不支持Paypal等电子支付借口
有些不支持多服务器(部分系统实现多机管理,如ISPMan,GHH)
只有GNU Hosting Helper用Perl实现了所有功能,是目前最强大的 虚拟主机集群管理系统